华大女性益生菌最新研究进展,助力万千女性私护健康
近日,由华大研究院、北大深圳医院与华大营养联合发表在《Frontiers》上的一篇文章《Orally administrated Lactobacillus gasseri TM13 and Lactobacillus crispatus LG55 can restore the vaginal health of patients recovering from bacterial vaginosis(口服格氏乳杆菌TM13和卷曲乳杆菌LG55可恢复细菌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健康)》指出,口服卷曲乳杆菌LG55和格氏乳杆菌TM13这两株益生菌对于细菌性阴道病患者有显著效果。此消息一出,蕴含了这两株益生菌的优美达密蜜益生菌固体饮料和妇用乳酸抑菌片,吸引了广大女性同胞的注意。
现代社会,随着女性保养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正视自己的私密健康,私护意识也逐渐增强。然而,几乎每个女性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女性妇科疾病的困扰,这些问题不仅让众多女性难以启齿,也让人坐立不安。
众所周知,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系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道疾病,其主要由阴道微生物组失调引起,具有高隐匿性的特点,但在女性健康体检中的查出率其实很高,约11%,而且超过50%的患者为无症状;即使接受正规治疗,复发率也很高。根据相关研究,治愈后3个月的复发率可接近50%,一年后复发率接近70%。
可导致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体不止一种,且相关的并发症较多,除了阴道炎症,还可能引起盆腔炎症疾病、妇科术后感染及不孕症等,严重影响了女性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在日常预防和保健中引起重视。
(图片来源:华大营养)
既然是由阴道微生物平衡失调引起的疾病,是否可以通过“以菌治菌”来干预呢?
华大的这项新研究,给出了答案!
试验过程与结果
该研究共有67名患有细菌性阴道病的中国女性参与了这项平行对照试验,并被随机分配到两个研究组:对照组用甲硝唑阴道栓剂治疗7天,益生菌组在用甲硝唑阴道栓剂治疗7天后,再把格氏乳杆菌TM13和卷曲乳杆菌LG55作为佐剂口服30天。
*Nugent评分是检查阴道微生态的一项指标,按阴道内杂菌的数目来评分,评分正常范围是0-3分,没有杂菌为0分,杂菌越多则评分越高;Nugent评分≥7可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
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组参与者中Nugent评分正常的比例更高,第14天的比例分别为87.50%(益生菌组)和71.43%(对照组),第30天为93.75%(益生菌组)和88.89%(对照组),第90天为77.78%(益生菌组)和66.67%(对照组)。
以上数据说明:细菌性阴道病患者接受甲硝唑治疗后,患者继续口服这两株益生菌,可更有效降低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复发风险。
而且在第14天,益生菌组的参与者肠道中两株益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说明这两株菌可以活着通过消化道,并且在肠道中起效。
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卷曲乳杆菌LG55和格氏乳杆菌TM13具有这些优点:
* 可改善细菌性阴道病的愈后效果;
* 有助于减少阴道杂菌,恢复阴道健康;
* 具有为中国女性开发个性化干预产品的潜力,助力平衡阴道微生态。
菌株专利与应用
据了解,早在2020年华大研究院就为这两株益生菌申请了专利保护,并在说明书中详细描述道:两株菌的有益代谢产物(乳酸、过氧化氢等)的产量、抑菌能力、对人的阴道上皮细胞粘附能力、治疗生殖道感染大鼠等实验结果均优于对照商业菌株。
这些研究,均证实了卷曲乳杆菌LG55和格氏乳杆菌TM13益生能力强,且适合用于改善女性健康。
(图片来源:菌株专利说明书)
卷曲乳杆菌LG55和格氏乳杆菌TM13身为脱颖而出的“民族菌”,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如今,这两种菌株已成功应用于优美达密蜜益生菌固体饮料和妇用乳酸抑菌片中,助力“内外结合、由内及外” 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优美达密蜜产品图)
此外,华大营养综合考虑人体代谢、共生微生物等因素后,针对女性健康需求研发的阴道菌群检测——悦自在,为育龄女性提供全覆盖的健康评估方案,包括:阴道菌群分型、病菌感染抵抗力、感染病菌状况、抗生素用药指导、生活建议等等;科学有据,帮助女性精准管理自身健康。
(悦自在产品主图)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华大优美达通过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打造“了不起的民族菌”,让更多女性患者健康得到保障,点亮美好生活。未来,华大优美达将继续推动中国专利益生菌的自主研发,带来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创新技术和健康产品,让更多人共享健康!
参考资料:
Fengyuan Qi, et al.Orally administrated Lactobacillus gasseri TM13 and Lactobacillus crispatus LG55 can restore the vaginal health of patients recovering from bacterial vaginosis.Frontiers.DOI 10.3389/fimmu.2023.1125239